讀詩為何?──讀楊牧〈主題〉

【文:丘庭傑,抄寫:阮嘉善,攝影:許樂妍】


早前我們書寫力量在中大校園抄寫葡萄牙詩人佩索亞的〈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並在面書上載相片,翌日發現短短半天之內,讚好與分享竟創新高,我作為編詩成員,一方面替此高興,另一方面卻不禁為此現象略帶隱憂。

在我看來,〈你〉詩大受歡迎,原因有二:一是文字淺白易懂,二是表達了正面思想,兩者皆吸引了大眾讀者的興趣,使平日未緣目駐書寫力量詩帖的讀者也同來讚好分享。淺白易懂當然不代表缺乏深度,內容正面亦無不可,但隱憂在於不少大眾讀者視之為唯一的賞詩原則,因此閱讀口味趨於單一而未能進入變化萬象的文學世界。常有學院外的人抱怨讀不懂所謂的新詩,一旦多談幾句,即發現原來是中學教育遺下的禍:急於尋找主題、主旨,而中心思想的答案通常是「生命滿希望,前路由我創」、「努力才會成功」、「珍惜時間,活在當下」等等。其實,嘗試拋開必須閱讀正面思想的預設,也不應急於求取主題主旨,一字一句以心體悟,由詩引領接近詩人的思想,或許就是大眾讀者進入文學世界的第一步。台灣詩人楊牧的〈主題〉可以說是專為那些熟讀心靈雞湯、正面思考術、XX成功法、每天勵志小故事的大眾讀者而寫的。

首節詩人要說的對象並非自岩石間絕處逢生的風信子,乃是其下無比潮溼的舊苔。第二節儘管「那水缸一夜間解凍」似是預示和暖的春天重臨,但詩人卻說他的「憂鬱維持原來高度」。第三節「蝸牛在睡覺,薯甲蟲躲在土裏」,可以想像隨嚴寒的離去,萬物回春,生機展現,若要寫積極的生命態度,本可有無限的發揮,但詩人偏說「悲觀的人有思維深刻的權利」。由開首到結尾,詩人一再強調──「不要問我……」,其實引導我們作為讀者重新反思:讀詩之為何?詩又為何物?我們到底在期待詩人給我們甚麼呢?若然僅是正面的人生態度與生命意義的話,則未免錯過現實世界的荒謬與蒼涼,以及種種含糊未清、渾沌未明的中間狀態,更無緣領會老子「天地不仁」的自然境界。

「思維深刻的權利」不單是悲觀的人才有,乃是所有詩人所共有的。你以為詩人必須寫破岩開花、破繭成蝶的生命歷程?楊牧告訴你:「蝶的生機不是我的主題」。



〈主題〉 楊牧(台灣)

不要問我那是甚麼,岩石
隙縫裏迸生的地丁風信子──
或許是春光的假象,我只能說
牆腳下濃密的舊苔無比潮溼

靠近池塘那水缸一夜間解凍
憂鬱維持原來高度,水位降低
斜斜一條裂罅警示了冬之不滿
不要問我吹動浮萍的是甚麼風

蝸牛在睡覺,薯甲蟲躲在土裏
悲觀的人有思維深刻的權利
但不要問我小蠋蛹在繭裏等待
甚麼,蝶的生機不是我的主題

楊牧:《楊牧詩集III》(台北:洪範書店,2010),頁318-319。
讀詩為何?──讀楊牧〈主題〉 讀詩為何?──讀楊牧〈主題〉 Reviewed by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on 4月 10, 2015 Rating: 5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