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通渠的詩意:記從生活撿拾詩--辛波絲卡與魯熱維奇〉 張皓詩(新傳2)

秋天,落葉、枝椏和微涼的風為校園增添了詩意。然而,詩並不只由普遍認為帶有詩意的事物組成。林蔚昀老師透過本次藝文縱談,向大家介紹了兩位波蘭文人及她的個人作品,並從作品中道出平常生活的詩意。

林老師首先給大家看她在波蘭拍攝的裝置藝術。當地藝術家將一些詞語如「距離」、「地方」等貼在地上,而「城市」一詞則碰巧貼了在一張長椅旁。在林老師拍攝的照片中,一對年輕男女坐在長椅上,與地上「城市」一詞相映成趣。也許,坐過在長椅上的還有獨自散步的老婆婆、到公園野餐的母子......每一個坐在長椅上的人與地上詞語拼湊後,都構成一幅幅城市眾生相。

在拼湊效果下,本來獨立的文字和影像脫離了自身定義,聯合產生新一層的意思。林老師其後向大家展示波蘭詩人辛波絲卡的拼貼畫,拼貼畫的風格與她的詩一樣幽默。例如在一幅畫中,一群樣子嚴肅的伯爵與一隻貓拼湊在一起,雖然兩者本來沒有聯繫,但貓的加入令整幅圖畫變得有趣、輕鬆。

相對於辛波絲卡,另一位波蘭文人魯熱維奇則較少人熟悉。林老師帶來了他的劇本《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劇本寫於六十年代波蘭政權交替時,波蘭人民曾以為新領袖能帶給他們長久安穩的生活,但經短暫的穩定後,新政府的暴政逐漸浮現。劇本呼應了當時的社會狀況,讓人反思被物質堆砌的穩定是否只是當權者遮掩社會問題的手段?林老師慨歎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人們沉迷手中的iPad,iPhone而脫離社會。那麼香港呢?繁榮安定是否只是表像,實際上交換了本土價值與自由?我們小小的穩定是不是也是夢一場?

接著,林老師向大家介紹了她的走.眼.詩作品。走.眼.詩可以指邊走邊看的詩,亦可指很容易看走眼的詩,詩中的文字是從街上看到的招牌、標語和口號等拼合在一起。在她為香港創作的走.眼.詩中,有瑜伽廣告的宣傳語、塗鴉字句,還有十多張通渠標貼,若沒看這篇詩,我也沒察覺原來香港充滿了通渠標貼!這些文字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駐足停看、只會匆匆略過的,我們亦不會認為它們可以入詩,但正是這些圍繞著我們生活的文字,在拼合的效果下成了一首代表地道文化的小詩。

最後,林老師跟所有聽眾一起即興創作拼貼詩。她將一些報紙、雜誌發給大家,並請聽眾們讀出他們在刊物上找到的有趣的句子,並自由回應彼此。「狂舞派」、「關節炎」、「還剩三分鐘」......聽眾們翻揭刊物和朗讀的聲音此起彼落,一句句句子在空中形成一首獨特的拼貼詩。

講座結束後,不少聽眾到小電視機前觀看林老師的走.眼.詩,或閱讀垂掛在進學園的布詩。相信大家從此對身邊的文字如招牌和通渠標貼的觀感不再一樣。生活充滿文字,只要用心觀察,尋常生活也可滿懷詩意。
〈屬於通渠的詩意:記從生活撿拾詩--辛波絲卡與魯熱維奇〉 張皓詩(新傳2) 〈屬於通渠的詩意:記從生活撿拾詩--辛波絲卡與魯熱維奇〉 張皓詩(新傳2) Reviewed by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on 10月 02, 2013 Rating: 5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