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的一日〉歷山(學生家長)

2012年8月26日是女兒參加內地生迎新營入學報到的日子。我和太太全程陪同女兒來到中文大學,便有了與中大校園匆匆相擁的一日。

香港天氣晴好炎熱,清早一家人拖著行李從港鐵紅磡站出發,不到半個小時行至大學站,就到達了中大校園。出發前做了大量功課,知悉報到地點位於山頂的聯合書院,需要轉乘校園巴士前往。沒想剛出站就有引導新生的學長迎來,在他們的幫忙下,順利地搭上了校巴。車上的人還真不少,大多講普通話,聽得出來是內地新生和家長。考入中大的孩子無疑是內地高考生中的出類拔萃者,有些同學還因中大毅然放棄了內地頂尖名校。因此無論家長或學生,其輕鬆和愉快的心情溢於言表。車子啟動,我本想和鄰座家長寒暄一下、閒聊幾句,但大家的目光都被車窗外的校園風景吸引而去。上山的道路一會兒單道雙行,一會兒單道行駛,談不上寬闊但乾淨整潔,兩側時而是現代化的樓宇,時而是空闊的運動場,時而是懸崖峭壁,整個半山古樹遮天,翠竹成林。隨著坡度的上升和道路的蜿蜒,時空變幻,風景交替展現,給人以自然參差之美。車在山中盤旋了幾個大彎,氣喘吁吁地爬至山頂,遠處的青山白雲怡然進入了視覺之中,「巍巍焉山在其上」,未及細細品味,聯合書院到了。

沒有讓家長過多費心,迎新的學長們搞定了大件行李並和新生熱聊著前往報到點。我和太太也被告知年滿18歲的新生家長就勿須再陪同了。

我們不甘心成為局外人,「尾隨」女兒趕往集合地點:一個開闊平臺(後知為「湯石」)的一角,聯合書院的明德壁前。只見這裡一組一組(每組約6、7個人)新生「小分隊」在學長們引領下,有去往校園別處辦理手續的,有辦完手續從別處返回的,有忙於入住宿舍的,還有剛剛到來的。人群往來穿梭,好不熱鬧。此時家長們真正成了「看客」。於是和太太商定暢遊校園,盡情領略中大風光。

旅程即從聯合書院開始,捷足先來到聯合前院,一如「湯石」一樣的廣闊空間,碧草如茵、平整如織,偶爾有幾塊褐色岩石探出頭來。豎立在草坪上的幾處雕塑顯得剛勁有力,為假期寂靜的校園平添了幾分活力。繼續沿著一段佈滿斑馬線的道路左行,來到聯合水塔下,潺潺水聲把目光引向塔下的三階瀑布上,一條白練順山而下,在最低階岔分兩支,猶如藏族哈達,又如銀珠落盤,一派「高山流水」氣勢。轉近視之,不經意間有意外發現,小花園內竟有一個「時光錦囊」標牌。不知有何神秘藏品?

接下來遊覽新亞書院。穿越湯石,正猶豫繞行大馬路的時候,發現聯合宿舍後面、大白球(衛星遙感地面站)峭壁下的叢林中暗藏一條小徑,摸索前行幾步,可見峭壁上有一個提示:新亞。於是大膽行進,一兩分鐘後就到了新亞平臺。
從叢林的間隙,隱約看到了大海的輪廓,因此放棄了近在咫尺的新亞前院,追尋「合一亭」而去。合一亭,乍看起來是一個普通的玻璃棚和一潭淺淺的水池,並不起眼。但俯下身來,前面山腳下的鐵路、公路和偌大的科學園都不見了,眼前淺淺的水與遠處的大海,再遠處的藍天相接連,水天一色。退回棚內坐定,對面的八仙嶺迎面而來,自己猶如和「八仙」一起對話,意境之佳,此時果然成了「仙人」。

留點遺憾,沒有詳細拜讀合一亭入口牆壁上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這時早已過了正午時間。急匆匆地遊覽了新亞鐘樓、水塔、孔子聖像和堪稱世界之最的新亞河流,也沒有忘記在新亞羅馬廣場的鋼牌上查找「余英時」的大名,流覽自由論壇牆上寫了些什麼。無奈時間倉促,不能讓人盡情地感受新亞新儒學的厚重,自然也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領悟新亞精神,於是僅在唐君毅雕像前的草坪旁做小憩,遂決定乘車到女兒所在的善衡書院用餐,體驗書院生活。

善衡餐廳位於院舍的下面,是一個嶄新的高闊大廳,四壁以淺色木質裝飾,看起來典雅大方。就餐的隊伍的雖長,但有序,輪候倒也快。我們各挑選了兩個小菜,菜價較校外的快餐廳相比要便宜些,青菜亦多些。用餐完畢的人們都會主動將餐桌上的餐具雜物收拾乾淨,將餐盤送往清潔點,留下一個明鏡如洗、十分整潔的餐桌。而在我們習慣性地把餐盤送回時,工人阿嬸面露微笑,向我道了聲「唔該!」一切都是這樣的自然、平常。「唔該」這兩個字我識聽的,至今無法忘懷。
午後的天更酷熱了些,由於惦記著校園風景「續集」,於是冒暑繼續行程,把下一個目標定在中央廣場。從善衡出發,校巴一個站,從擁有白宮一樣色彩的「逸夫堂」前下車即到。踏入廣場,一座陀螺形狀的建築上面的校徽圖案格外引人注目,不能不在中大標誌前留影紀念。接著走近「陀螺」,原來有樓梯可以到達二樓的走廊。站在廊上可以放眼廣場的全貌,假期午後的廣場上空曠無人,似乎在靜靜等待新學年的到來。細細打量,廣場以站立處和對面遠處的圖書館大樓為兩個頂端,呈狹長大道佈局(校園地圖標注為「林蔭大道」),分為高、中、低一軸三段,每一段都嵌著潔白色的回形花紋,一些花紋更是煥然一新。大道兩側的樓宇並不高大,佈局也不對稱。兩側的樹木也是大小不一,參差不齊,林蔭並不大。

縱穿大道,欣賞了朱銘先生的「仲門」雕塑和那個被誇張地稱為「烽火臺」的低矮平臺,即專程去拜訪中大的主校門。之所以需要專門拜訪,是因為中大校門非設於人群集中的大學站,而建在大埔道的僻靜之處。中大是開放的校園,所謂校門只具有象徵意義。大門以「華表」為造型設計,四柱並列,柱子流線簡約,在四周叢林中挺拔聳立,氣宇軒昂。

離開校門,在范克廉樓小休以積蓄力量,再度出發的目的地是崇基學院。沿游泳館一側的小道下臺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分不清樹根、樹幹的高大榕樹,雙雙並立,盤根錯節,樹下還透出了一隻飛翔的鳳凰雕塑,原來這裡是校友園。再往下行,樹林越來越茂密,若非經過中藥園,看到一片片人工種植的藥材,真可謂是原始森林探險之旅了。出古色古香的穹門,俯身下望,陡崖峭壁,幽谷深邃,竹林繁茂,古木參天;駐足聆聽,清風陣陣,溪水潺潺,蛙聲片片,鳥鳴聲聲。別有一番洞天。這哪裡是校園,分明是一處千尋萬找的世外桃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正陶醉于做桃花源主人的時候,電話鈴聲響起,女兒告知,將於五點左右在原集合點開始正式迎新營活動,邀請父母一起參加。前往「未圓湖」的計畫只好作罷。改道重返湯石。

仍不選擇搭乘校巴,而徒步行山,展開校園地圖指引,就近進入何善衡工程大樓,乘樓內電梯到聯橋上,直往逸夫夫人樓。經過一顆獨木成林的榕樹“大傘”,再從十支旗杆處的人行道橫過馬路,乘設於李兆基樓、李達三樓內的電梯,跨越廊橋,就到了上午聯合書院的落車處。站在落車處的平臺,微風送吻,樹葉婆娑,腳下為百丈懸崖,新圖、舊圖就在眼前。放眼遠望,座座山巒連綿起伏,沙田海岸邊高樓林立,公路上車流滾滾,鐵道上鐵龍穿梭,跌宕場景與崇基書院山谷的幽靜予截然的反差,是一幅「豁然開朗」的畫卷。

五時許的湯石,太陽還高高地掛在天空,本來近乎寧靜的平臺,一下子又喧囂了起來,身著紅、黃、紫、藍、白等各色體恤的學生,三五成群地從宿舍內向這裡集中,個個精神飽滿,笑顏逐開,活力十足。上午曾遇見過的許多家長也齊齊穿插其中,手中的相機在不停地變換著鏡頭。女兒所在的活動小組一律穿著藍色體恤,胸前印著碩大的飛馬圖騰,並書「天可汗」三字,說是活動小組的名字,夠氣魄!

短暫的見面,家長和孩子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本想就此離開校園,但意猶未盡,因此做最後衝刺,這一站是逸夫書院,位於山丘的西北側。從聯合臺階下行,經過謝婉雯紀念樹,一直到了恒生樓的底部,這才發現錯了方向。只好又沿行車道上行至岔口,再向右下行,路過一座正在建設的新書院後,方抵達逸夫書院。站在一處屋頂平臺上眺望八仙嶺,更有一種寧靜祥和、悠遠深長的感覺。此時,晚霞把天空和海面染的通紅和金黃,海天又合二為一了。這不正是「仙嶺晚霞」嗎?見此美景,當真不虛此行了。

天逐漸暗了下來,人困馬乏,留下「未圓湖」的小小遺憾吧!中大,我們還會回來。

坐在回紅磡的火車上,滿腦的思緒仍依依不捨地停留在中大的校園內:

中大校園獨擁馬料水山丘,外有疊嶂群山環抱,內有碧波大海環繞,近山臨水,山脊線和海岸線分明,地理意象成拱衛之勢,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仿如仙境。校園建築依山而建,本部校園居於校園的中心位置,中央廣場是人聚的場所,為校園中心之核心;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居於山頂高處,建築均為三合空間,不由使人聯想到 「燕園」的建築格局。「君子塔」和「淑女塔」可謂點睛之作,兩塔聳於山巔,猶如守衛之神,呵護校園的寧靜;山腳下未圓湖畔,湖光山色,小橋流水,環境清幽。逸夫書院草木蔥蘢,悠遠深長。整個校園是一座綠色山城,自然、人文和諧統一,美侖美奐。

中大是人性化的。校園巴士和設於樓宇內的用於步行校園專用電梯是其象徵。

穿越景物的表像可窺探中大的內在精神。如果說裸露出的開山峭壁是不畏艱難的明證,那麼開出的寬闊平臺則是不屈不撓精神的暗喻。主校門選址內斂,連大學的名字也不張揚(以致於內地學生往往認為這是一所單一的語言大學),但校門造型挺拔,彰顯著大學的威武氣勢。中大的書院、建築、設施等名稱大多以人名來命名,這既是對大學貢獻者的紀念,又何嘗不是一種感恩精神?新亞鐘樓不如許多大學的鐘樓高大,但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古代哲學思想,也是「勇挑重擔」承擔精神。中大校園開放,「自由論壇」牆上的批評聲音(如對半山高大建築的批評等),不就是民主自由的精神嗎!如果說「環保節能」、「人物分流」等大樓設計代表科學精神,那麼「五十飛翔」、「光輝聯合人」雕塑則昭示自強不息和薪火相傳。還有前面說的善衡工人阿姨和學長們,從她的微笑和行動中,所看到的是敬業精神。而這才是我僅僅接觸到的族群而已。生活在這裡的一員,料想對中大精神會有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吧。

令人沉醉的還有校園內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聯合和新亞書院,你會發現書院的佈局呈現出「前殿後宮」的禮制傳統和「三合空間」的院落規劃,與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些建築更是「四合院」的中國傳統風格以及「寧靜致遠」的居住理念。華表、回形花紋、太極門、牌樓、未圓湖的獅子亭,校徽的鳳凰圖案無不是中國文化的印記。踏入校園就像進入了「易學」、「高山流水」、 「虛懷若谷」、 「天人合一」、 「止於至善」、 「眾志成城」、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小橋流水」和「曲徑通幽」等歷史文化隧道的博大精深之中。此時我們似乎理解了李卓敏創校校長的建校理念:「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融合到各學科的大學」。 (中大校友電子月報,2006年8月1日,第一版)。

遊覽中大一座座建築和一處處景觀,好似閱讀一本本厚厚的百科全書,收穫知識,陶冶情操;又像是享受一次人文之旅的饕餮盛宴,汲取營養,豐富人生。女兒在這樣一所大學裡成長,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放下心來。

後記:2012年8月26日遊覽中大校園之後,被校園美景所吸引,早想寫一篇遊記,但一直不敢恭維自己的文學修養,只好作罷。近從中大五十校慶網頁中知悉正在舉辦「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的作品徵集活動,又有所心動,感謝組織者不局限於2013年3月21日的內容,因此追憶寫下了當時內地生開學報到日遊中大的情景。由於遊覽時走馬觀花,僅得皮毛,加之寫作水準所限,錯誤難免。謹以此為中大金禧的敬意。

*作者女兒2012年由北京入讀善衡書院工程學院。
〈中大的一日〉歷山(學生家長) 〈中大的一日〉歷山(學生家長) Reviewed by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on 8月 13, 2013 Rating: 5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