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大的校園,曾經每逢星期六的下午總是空空蕩蕩的,當然,那已經很久以前的事了。突然有一天,我很驚訝地發現,怎麼星期六的下午還有那麼多人?一直到我離開語文自學中心轉到性別研究擔任兼職講師,我才明白,這些人是另一批學生,專在平日的夜晚和星期六下午上課。
也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中大多了好多不同的課程。我曾經以為,這些課程的出現,是像性別研究一樣,一群有理想的學者,為了彌補原有教育的不足所成立的,但後來有人告訴我,這是「教育產業化」的結果。原來在香港政府對大專教育政策改變之後,不少公立大學相繼推出自負盈虧的碩士課程,成為大學可供策略發展的一個財政來源。
在性別研究課程內,我所教的學生,這六七年來也有很大的轉變。剛開始幾乎都是本地的學生,偶而也有少數來自海外和台灣的,到後來內地生就愈來愈多。這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教學語言,用粵語還是普通話,或是英語授課,不同背景的學生都有不同的主張,有一年甚至產生了不小的爭議。
我回想起自己過去從台灣來香港讀書的經驗:既然要來香港唸書就知道要學廣東話,所以在來之前在台灣也參加過YMCA的廣東話班;年輕人學語言其實並不困難,在加上同學們「生活化」式(包括了吃喝玩樂和教我說「粗口」)的教導,很快就能掌握粵語了。我不大明白,說普通話或國語的同學為甚麼會沒這樣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也有老師認為,在大陸很少有機會聽到粵語,香港同學普遍都會一點普通話,遷就一下外來同學也無可非厚非,這些以外再加上只聽懂英語的同學……,實在讓我們手忙腳亂。
後來問題總算解決了,但也讓我思考:如果香港不是曾經是個殖民地,現在又在一個全球化的語境內,還有「中港衝突」,再加上之前面說的「教育產業化」,這樣的問題會發生嗎?
二.
雖然曾有這樣不大愉快的爭議,但在性別研究課程內,本地生和內地生總是發展出很濃厚的情誼,大家就算畢業後還是經常互相探訪,我在臉書上看到他們的親密互動也覺得很高興,但聽說其他有些課程內就完全不同,兩派學生壁壘分明,互不理睬。為甚麼呢?我想這是性別研究課程的本質使然吧﹗能來讀性別課程的同學通常就和一般人不大一樣,課程的內容又往往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社會、探討人性、關懷弱勢群體,同學的包容性自然較強。其實我認為修讀性別研究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很好的,當然學員們有時也會很無奈,親友們聽到他或她唸性別研究,往往這樣反應:「吓?唸甚麼的?」要不然就是問:「畢業以後,你可以做甚麼工作?」
既然沒有很明確地就職利益,來報讀這個課程的本地同學,往往是對性別議題真正有認識、有興趣的,大多也很熱心參與香港各項與性別有關或無關的社會運動。但內地來的同學,出乎我意料之外,有不少對性別概念一無所知。「那你們怎麼會來讀這科?」我問。他們的回答有些實在令我很傻眼:「是中介介紹的。」他們告訴我,性別的觀念在大陸不但不大清楚,而且往往受到誤解。所以他們讀完課程之後往往覺得顛覆了他們原有的想法,也開擴了他們的世界。
性別研究成為一個學術單位,在香港只有中文大學,我們曾經也想過發展成為「系」,但非常可惜,沒有受到校方的支持。
三.
有一次有位教師告訴我,香港政府有限定,內地生的比例不能超過百分之十五。我說我不大相信,這一定沒有把研究生計算在內。果然之後有報導,在研究生中內地生的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七十。消息一出,自然又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對於老師來說,只要是學生,無論來自哪裡,都是一樣可愛的,我對我的學生們,都是抱持著同樣的態度。但是有時走在校園內,聽到的全是普通話,也會覺得很不習慣,盡管我自己是從台灣來的。
不但中大校園如此,我在其他大專校園所觀察到相同的情況。我也很坦白地告訴我的學生:「我很喜歡你們,但我也必須承認,數量龐大的內地人改變了香港的面貌,這也讓我很難過。香港愈來愈不像以前的香港了。」
在教師層面也有同樣的情況,在八十年代,我聽過有一個傳聞,說中大有一位守衛,原先是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但在香港學歷不受承認,所以做了守衛員。是否事實我不知道,但當時覺得很難過,可是現在,在各大學教師群中,據我所知,來自內地的比例已是卻是相當高了。
在這方面,我持有很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我很懷念舊有的香港、舊有的校園,但另一方面,對某些反對本港大學招收大陸研究生的主張,我也不贊成。這些反對人士可能不知道,一來這些來讀授課式碩士課程的學生是不受香港政府資助的,二來本地生願意就讀研究院的其實並不太多,要讀研究院也傾向到歐美國家留學,這類授課式碩士生並沒有「搶走」本地學生甚麼東西……,這些其實早就已經有人寫文章討論了。
最重要的是,來了香港讀書的學生,例如像我們性別研究課程的同學一樣,他們的想法往往受到很大的衝擊,會調整他們固有的思維。我總希望,當他們回到大陸去,也能把影響帶回去。事實上,無論我們怎能抵抗,也不可能再逆轉形勢,回到過去了,為甚麼不順水推舟,期望在未來的改變?我在大陸的所有朋友,無一例外都把子女送到外國讀書,我想他們的想法也都是一樣的。
四.
星期六下午,上完課已是五點半,和同學們一邊聊天,一邊散步到火車站。火車站前佇立著民主女神像,身上還披著象徵支持多元性向的彩虹旗,坐上廣九鐵路火車來來往往的人群都看得見。同學告訴我,日前他一位法國朋友來到中大,見到這個景象,感到非常驚奇,說中大比起法國還開放呢﹗我說是啊,教過許多不同的學校,還是覺得在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方面,中大最像個大學。
中大的校園,曾經每逢星期六的下午總是空空蕩蕩的,當然,那已經很久以前的事了。突然有一天,我很驚訝地發現,怎麼星期六的下午還有那麼多人?一直到我離開語文自學中心轉到性別研究擔任兼職講師,我才明白,這些人是另一批學生,專在平日的夜晚和星期六下午上課。
也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中大多了好多不同的課程。我曾經以為,這些課程的出現,是像性別研究一樣,一群有理想的學者,為了彌補原有教育的不足所成立的,但後來有人告訴我,這是「教育產業化」的結果。原來在香港政府對大專教育政策改變之後,不少公立大學相繼推出自負盈虧的碩士課程,成為大學可供策略發展的一個財政來源。
在性別研究課程內,我所教的學生,這六七年來也有很大的轉變。剛開始幾乎都是本地的學生,偶而也有少數來自海外和台灣的,到後來內地生就愈來愈多。這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教學語言,用粵語還是普通話,或是英語授課,不同背景的學生都有不同的主張,有一年甚至產生了不小的爭議。
我回想起自己過去從台灣來香港讀書的經驗:既然要來香港唸書就知道要學廣東話,所以在來之前在台灣也參加過YMCA的廣東話班;年輕人學語言其實並不困難,在加上同學們「生活化」式(包括了吃喝玩樂和教我說「粗口」)的教導,很快就能掌握粵語了。我不大明白,說普通話或國語的同學為甚麼會沒這樣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也有老師認為,在大陸很少有機會聽到粵語,香港同學普遍都會一點普通話,遷就一下外來同學也無可非厚非,這些以外再加上只聽懂英語的同學……,實在讓我們手忙腳亂。
後來問題總算解決了,但也讓我思考:如果香港不是曾經是個殖民地,現在又在一個全球化的語境內,還有「中港衝突」,再加上之前面說的「教育產業化」,這樣的問題會發生嗎?
二.
雖然曾有這樣不大愉快的爭議,但在性別研究課程內,本地生和內地生總是發展出很濃厚的情誼,大家就算畢業後還是經常互相探訪,我在臉書上看到他們的親密互動也覺得很高興,但聽說其他有些課程內就完全不同,兩派學生壁壘分明,互不理睬。為甚麼呢?我想這是性別研究課程的本質使然吧﹗能來讀性別課程的同學通常就和一般人不大一樣,課程的內容又往往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社會、探討人性、關懷弱勢群體,同學的包容性自然較強。其實我認為修讀性別研究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很好的,當然學員們有時也會很無奈,親友們聽到他或她唸性別研究,往往這樣反應:「吓?唸甚麼的?」要不然就是問:「畢業以後,你可以做甚麼工作?」
既然沒有很明確地就職利益,來報讀這個課程的本地同學,往往是對性別議題真正有認識、有興趣的,大多也很熱心參與香港各項與性別有關或無關的社會運動。但內地來的同學,出乎我意料之外,有不少對性別概念一無所知。「那你們怎麼會來讀這科?」我問。他們的回答有些實在令我很傻眼:「是中介介紹的。」他們告訴我,性別的觀念在大陸不但不大清楚,而且往往受到誤解。所以他們讀完課程之後往往覺得顛覆了他們原有的想法,也開擴了他們的世界。
性別研究成為一個學術單位,在香港只有中文大學,我們曾經也想過發展成為「系」,但非常可惜,沒有受到校方的支持。
三.
有一次有位教師告訴我,香港政府有限定,內地生的比例不能超過百分之十五。我說我不大相信,這一定沒有把研究生計算在內。果然之後有報導,在研究生中內地生的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七十。消息一出,自然又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對於老師來說,只要是學生,無論來自哪裡,都是一樣可愛的,我對我的學生們,都是抱持著同樣的態度。但是有時走在校園內,聽到的全是普通話,也會覺得很不習慣,盡管我自己是從台灣來的。
不但中大校園如此,我在其他大專校園所觀察到相同的情況。我也很坦白地告訴我的學生:「我很喜歡你們,但我也必須承認,數量龐大的內地人改變了香港的面貌,這也讓我很難過。香港愈來愈不像以前的香港了。」
在教師層面也有同樣的情況,在八十年代,我聽過有一個傳聞,說中大有一位守衛,原先是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但在香港學歷不受承認,所以做了守衛員。是否事實我不知道,但當時覺得很難過,可是現在,在各大學教師群中,據我所知,來自內地的比例已是卻是相當高了。
在這方面,我持有很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我很懷念舊有的香港、舊有的校園,但另一方面,對某些反對本港大學招收大陸研究生的主張,我也不贊成。這些反對人士可能不知道,一來這些來讀授課式碩士課程的學生是不受香港政府資助的,二來本地生願意就讀研究院的其實並不太多,要讀研究院也傾向到歐美國家留學,這類授課式碩士生並沒有「搶走」本地學生甚麼東西……,這些其實早就已經有人寫文章討論了。
最重要的是,來了香港讀書的學生,例如像我們性別研究課程的同學一樣,他們的想法往往受到很大的衝擊,會調整他們固有的思維。我總希望,當他們回到大陸去,也能把影響帶回去。事實上,無論我們怎能抵抗,也不可能再逆轉形勢,回到過去了,為甚麼不順水推舟,期望在未來的改變?我在大陸的所有朋友,無一例外都把子女送到外國讀書,我想他們的想法也都是一樣的。
四.
星期六下午,上完課已是五點半,和同學們一邊聊天,一邊散步到火車站。火車站前佇立著民主女神像,身上還披著象徵支持多元性向的彩虹旗,坐上廣九鐵路火車來來往往的人群都看得見。同學告訴我,日前他一位法國朋友來到中大,見到這個景象,感到非常驚奇,說中大比起法國還開放呢﹗我說是啊,教過許多不同的學校,還是覺得在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方面,中大最像個大學。
〈下午還上課的星期六〉杜家祁(性別研究課程兼職講師)
Reviewed by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on
8月 05, 2013
Rat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