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何杏楓老師的一天廣袤縱深,又溫婉動人,讀之令人不忍釋卷。人生實難,大道多歧。我們可以仗賴的,也許就是這些溫暖的人事,這些溫柔的連繫。
****************************************************************************
3月21日的1:05分,我寄了這天的第一個電郵,那是回覆逸夫書院中文系系會主席的電郵。能覆的便立刻覆,稍一遲疑,郵件便會隱沒在gmail的層層疊裏。中大郵箱容量不大,信件都轉寄到gmail。gmail重金開發的「主題連繫」功能,令相關的郵件自動疊在一起,也讓大家投入了層層疊疊的沉積人生。系會的名字是「逸悦」,現在的莊名多取諧音,閒逸愉悅和日月爭輝,雙層的相關。來郵的主題是「感謝出席逸夫書院畢業拍照日」,學生仍為老師出席活動而致函感謝,那是溫厚的積澱。畢業拍照是上週五的事,參與拍照多年,放花炮和收到紀念品倒是頭一遭。那天陽光燦爛,彩紙漫天飛舞,空氣裏充滿了期盼,青春敢教日月換新天。波波橋前拍了許多照片,我在反光的鏡頭裏看到時光的流轉。一天的活動,系會同學四時便起來為氣球打氣,預備搭橋。一個早上細心澆水,以免氣球在日照下爆破。據說今年的燒豬是跟其他學系一起訂的,既經濟實惠又有助聯誼。離開時系會的主席追上來說,還有紀念品。那是上學期文學概論課上的文秀女生,她遞過一個淨素的布書套,還有一瓶紫紅色的乾花。書套藍和米白相間,裡子是麻,車功細密,是無印的精緻淡雅,但我不曾見過。後來才知道,那是她跟朋友一起親手製作的。晚上回家,小女孩說,玻璃瓶裏有鑽石。我說,是嗎?回頭已見她伸出手來,手上細碎的防潮珠閃閃發亮。
早餐讀報。都E世代了,網上閱報彈指間,但排版比例和字號字體值得執著,就是訂了網上的全影本,實體報紙依然是連繫蒼茫塵世的微妙觸感。今天《星島日報》的A2要聞上方是「『丹麥餅店』鋪位7880萬易手」,銅鑼灣禮頓道八百呎餅店經營四十一年,因加租至十萬結業。下方是「新低資30元『大滯後』:保安清潔時薪,去年已超越底綫」。統計處資料顯示,全港最低薪一成「打工仔」平均時薪已達30.6元,28元時薪僱員只9萬人,30元最低工資嚴重滯後。這段新聞有個看似不相干的小標題說:「男性時薪續贏女性」。《明報》A2版要聞上方是「27載主僕情,一繩勒斷:老菲傭成疑兇,不排除隱瞞意外」。男女故事,以此尤悲。危情是27載還是十日,感情如何起變?是怎樣的感情呢?患唐氏綜合症的少主現年52,承繼豐厚遺產唯魂斷大坑豪宅。下方是「地署:『港人港地』買家,須聲明非代人持有」。《東方日報》的A1要聞是「天頌苑貨尾,地台斜、水箱壞、磚空心、窗滲漏:房署焗人買爛樓」。《蘋果日報》的A1是「八鄉弒父傷母案:證物當垃圾」。血枕頭、血床褥、血筆記、血衣褲、垃圾站,圖文並茂。潦草起角的筆迹,寫上「非常令人沮喪」,還有兩隻花貓在凶宅流連亂竄,令人想到蒙頭黑布下是陳路遠失城失血的青森的臉。我城重複衍生的陳路遠。永劫回歸的倫常血案和血塘報章。《大公報》倒最俐落分明,A1是「立會辯特首參選條件,建制派發聲:愛國愛港,毋容置疑」。
在開車回校的路上,我反覆想到遺失的手指。那當然是USB手指,有個彷彿跟交通有密切連繫的名字:Universal Serial Bus,中譯萬用串列匯流排。是回港教書的第二年嗎?有同事跟我說,以後電腦檔可以很容易的帶回校。記得她在火車上拿出一方楕圓長條,說這是最新的產品。那時火車是「九廣鐵路」,仍未稱為「港鐵」/「香港鐵路」。我的記憶沒有鐵軌一樣長,連昨天課後如何失去手指也沒有印象。那是個關於張愛玲作品與改編的專題課,下課後助教給我手指,同一時間有位女生上前問問題。校工嬸嬸走進來清潔,六時多,日間的課剛完成,兼讀的學生又要到了。我跟嬸嬸打過招呼,便跟學生邊走邊說,手指一直在手上。到了潤昌堂門前,三四個女生站在微雨裏。我問她們是在等師姐嗎?有沒有傘子呢?她們笑著說是的,等師姐談導修大綱啊,沒有傘,但不打緊。撐開傘子的剎那,見到一個張迷學生就站在右邊。剎那間流光迴轉,教室裏的面孔重重疊疊。是兩年前的學生嗎,剛才還在聽同一個課。不是走過來連畢業照也拍過了嗎……還拿著張愛玲的書……是回來旁聽嗎我問,他說是的,現正在另一院校唸研究院。剛才女生問的,就是考研的事,你們正好談談啊。昨日以為自己沒有帶電話,一天不安寧,上車後竟在書包裏找到,實在喜出望外。但到底手指是在潤昌門前撐開傘子的一剎掉了,還是一直留在教室裏?
到校後諸事繁瑣,我竟又把手指忘了。今天的第二個電郵,是在9:50am寄出的,申請研究計劃的建議書,有些地方需要修改。然後跟辦公室同事商談系內助教協助教學問卷調查事宜。今年是雙軌年,同時有三年制和四年制兩批新生入學,一年級必修科的修讀人數增加了,加上中文系為全校的新生提供「大學中文」課程,幫忙主持問卷填寫環節的助教人力亦得相應增加。關於教學問卷,早陣子還有老師提到現在的學生罵不得,罵了問卷上便會生出情感或/和問題來。我回中大任教以後,一直跟問卷共存。十數年來數字起起伏伏,近年自家也是起伏顛簸,只道雲淡風輕。教學商品化討論多時,但課堂的電光石火依然魅幻。教學問卷,人手安排停當便好。最快樂是開會那天,住宿舍的助教主動建議讓走讀的同學先選擇工作時段,並樂意扛下八半和夜間的問卷工作。那個開會的下午大雨滂沱,但小小的會議室倒是熱鬧和不乏笑聲的。雙軌年共渡時艱,我們都期待四年制的日月新天。Double cohort曾令整個中大如臨大敵,從新學制課程編寫到校車和飯堂,無不備戰多時。慶幸是校園竟一直未如想像中擠迫,大家都呼吸自如。有次跟在崇基輔導處工作的大學同學在賓館午膳談天,都說校園那種尋常秩序和那些如星星閃現的黑板詩,令身處其中的人與有榮焉。
轉眼輔導課的時間到了。今年共有六個輔導學生,來了兩個,跟上星期不一樣的兩個。除了開學和吃團年飯的日子,他們都動如參商,搭配出各種可以撞擊出不同對話的組合。我笑著問,你們是約定的嗎?每次總有二至四個來,擔心我等不著人失望了。小伙子耿直儍憨,忙不迭說不是啊。旁邊的長髮女生微笑對著whatsapp報告其他組員的行蹤。大學生的世界,是由陽光和迷霧所組成的。他們的生活內容包括導修大綱設計、報告講稿、中期試筆記、dem beat和莊務、據說是因空調欠佳而讓人昏昏欲睡的教室、沉甸甸的大學通識課本、大學英文的功課、digital story裏自己的聲音和配圖、能驅動一切的程式、生活的匆忙和回顧、喜歡討論又欠缺勇氣的尷尬、宿舍的床、閒時凝望的家中的牆角、熬夜生出的病、補習和種種延伸閱讀和想像。從前學系要求老師每週紀錄同學的出席情況,大家煞有介事。這個學年紀錄取消了,老師倒也輕鬆。來了誰便跟誰談,一室滿座輪流說搶著談,人少便集中多談,有心情有興致可以深談,奇聞軼事都付笑談。不同的組合生出不同的互動,那天誰到誰不到都是緣。
下課後我終又記起了手指,連忙致電大學總機以轉駁保安組。接線先生的說話風格始終如一,那種口音、聲調、速度和風格,足以召喚種種本科回憶。他問明來意,便把電話先轉潤昌堂失物處,但嘟嘟的聲響寂寞延長、一直未有等到回話。看看鐘,下午一時半,是午膳時間了。我立刻再電總機,這次轉到保安組。接電話的女士聽到是下午六時USB,便用愉快明朗的聲線說,好,我幫你看看。待了一會她問,肯定是在潤昌堂不見的嗎?USB有,但沒有潤昌堂的。」我好生懊惱,突然想冒雨到潤昌堂走一趟。到了馮景禧樓樓下我想,不如開車。然後我開始搜索後座,昨午用的小說集、論文集和改編影碟仍在,翻來覆去沒看到手指夾在裏面,唯有死心。坐到司機位上,竟看到手指就在右邊的膠墊上!手指裏面其實沒甚麼,只有一些下載的論文電子檔。早陣子收到個有關魯迅全球在地化的研討會邀請函,對這個議題生出了興趣,也就請助教下載了相關的論文。縱然手指和資料沒甚麼不能重載的,但失而復得本身便是一種純粹的喜悅。
午飯後打點晚課的教材,然後打開手指把論文速讀一遍,再開始覆今天的電郵。人文學科研究所的助理寄來研討會籌備會的會議紀錄,研討會的主題是「流離與歸屬:二戰之後的台灣和香港文學」。我打開前幾天擬的研討會主題簡介,想著要不要加長一些。但現在各大專院校都在辦研討會,主題簡介寫得太細,難以徵集論文,還是原來的好。下一個電郵是今晚文學碩士講論會課學生來郵請假,說學校開會,抱歉未能上課。兼讀碩士生的有禮有擔待,總令人感覺溫暖。接下來是在大專院校任教副學士課程的舊生邀請擔任課程的校外評審。這些年,大專院校都在評審,校內要審、校外也要審。校外評審的邀請,這學年已接到三個。研究生在大專找到教席,學系與有榮焉,身為導師,遇事義不容辭。寄出電郵之前,我想到中大五十週年的文學院校慶徵文獎,順道請其幫忙鼓勵學生投稿。然後是同事詢問宋以朗的聯絡方法、同事請幫忙在課上宣傳一個學術講座。最後一個電郵是發給一位在學博士研究生的。她的畢業限期快要屆滿了,是怎麼回事呢……多年來大大小小的學期報告都寫過了,都是按論文的大綱寫過來的,是我們給予的鼓勵不夠嗎?我開始回想這些年,人飄浮著只覺如臨深淵,也實在不敢多想。
六時半的文學碩士講論會,有兩位同學報告。第一位的題目是「成長的啟悟旅程?——析黃谷柳《蝦球傳》」,第二位是「後設小說的模擬與實驗——論董啟章《名字的玫瑰》」,兩份報告談的都是香港文學。第一道題有趣的地方在於那個問號,同學說,那是後加的。莫非是想從成長和啓悟的角度分析《蝦球傳》,而終又發現那到底算不上一個成長之旅嗎?論文寫作就是這樣一件有興味的事情,它的起始是靈光閃念,下筆時永遠不能預知結果,當中種種推論和微調,本身就是一個發現的旅程。第二道題調動的概念頗多,有「後設」、「模擬」,還有「實驗」。是「後設小說」的「實驗」,還是「模擬」「後設小說」呢?文中討論的「重複」、「拼貼」和「敘事時間的分裂」跟「後設」有關嗎?同學都問。路總難行,人生本就是難,幸好大家都一心幫忙。回應報告、理出討論線索、再建議修訂的方向,三節課便過去了。趕上課的同學終於可以吃晚餐,校工嬸嬸也可以結束一天的工作。康本大樓的停車場環保先進,有人便有燈,有人才有燈。我總在車上整理書本時,遇到黑暗的來襲,只能慌忙伸手,尋覓車頂燈制那種實在的質感。
回到家裏,是十時半以後的事。小女孩已睡,睡了的孩子都寧靜純淨如天使。打開手冊,老師寫著「忘記帶中文圖書」,功課共有六樣,包括生詞練寫和閱讀報告。書包由小女孩自理,忘了帶甚麼,翌日便記緊拿回去,原沒有甚麼值得咆哮責罵的。在這煙霧迷濛的春天,許多事情都給忘掉了。自從小女孩的父親離世後,許多事情我都忘掉。我打開小女孩的生詞本子,八個生詞從右到左安好排著,每個都由稚氣的筆跡複寫——回家/脫鞋/見聞/安靜/享受/溫暖/依偎/港灣。那是怎樣的一篇小一課文,可以盛載這些如此溫柔又富觸感的詞語?是放學回家換校服分享一日的所見所聞嗎?就安靜的享受依偎的溫暖吧。是依偎臂彎擁在臂彎……還是港灣呢……噢真的是港灣。是深夜港灣嗎?還是今日天氣報告裏大白天也只3000米能見度的霧裏維港?今天只19至23度,遇風遇雲,相對濕度百分之九十,又濕又冷,越夜越冷,前面的都看不清。夜已在變幻,像鑽石燦爛,但也這麼冷。路已是有限,願腳步放慢,莫太早分散。因為一切快將消失去,去了未會返。我於是拿出藍色原子筆,在手冊上簽上名字。我喜歡在你的功課紀錄下簽名,你就是給寫手冊了我也不會變怪獸媽媽。能跟你連繫著,就是好,你要加油啊。關燈睡覺時,我仍記不起「深夜港灣」的原唱者是誰,只記得關淑怡的重唱令俗麗的都感覺出塵。然後我想,那八個生詞,將來可以在創作課上拿來讓學生演繹成一首詩,又或是一段故事內的內聚焦敘述。
****************************************************************************
3月21日的1:05分,我寄了這天的第一個電郵,那是回覆逸夫書院中文系系會主席的電郵。能覆的便立刻覆,稍一遲疑,郵件便會隱沒在gmail的層層疊裏。中大郵箱容量不大,信件都轉寄到gmail。gmail重金開發的「主題連繫」功能,令相關的郵件自動疊在一起,也讓大家投入了層層疊疊的沉積人生。系會的名字是「逸悦」,現在的莊名多取諧音,閒逸愉悅和日月爭輝,雙層的相關。來郵的主題是「感謝出席逸夫書院畢業拍照日」,學生仍為老師出席活動而致函感謝,那是溫厚的積澱。畢業拍照是上週五的事,參與拍照多年,放花炮和收到紀念品倒是頭一遭。那天陽光燦爛,彩紙漫天飛舞,空氣裏充滿了期盼,青春敢教日月換新天。波波橋前拍了許多照片,我在反光的鏡頭裏看到時光的流轉。一天的活動,系會同學四時便起來為氣球打氣,預備搭橋。一個早上細心澆水,以免氣球在日照下爆破。據說今年的燒豬是跟其他學系一起訂的,既經濟實惠又有助聯誼。離開時系會的主席追上來說,還有紀念品。那是上學期文學概論課上的文秀女生,她遞過一個淨素的布書套,還有一瓶紫紅色的乾花。書套藍和米白相間,裡子是麻,車功細密,是無印的精緻淡雅,但我不曾見過。後來才知道,那是她跟朋友一起親手製作的。晚上回家,小女孩說,玻璃瓶裏有鑽石。我說,是嗎?回頭已見她伸出手來,手上細碎的防潮珠閃閃發亮。
早餐讀報。都E世代了,網上閱報彈指間,但排版比例和字號字體值得執著,就是訂了網上的全影本,實體報紙依然是連繫蒼茫塵世的微妙觸感。今天《星島日報》的A2要聞上方是「『丹麥餅店』鋪位7880萬易手」,銅鑼灣禮頓道八百呎餅店經營四十一年,因加租至十萬結業。下方是「新低資30元『大滯後』:保安清潔時薪,去年已超越底綫」。統計處資料顯示,全港最低薪一成「打工仔」平均時薪已達30.6元,28元時薪僱員只9萬人,30元最低工資嚴重滯後。這段新聞有個看似不相干的小標題說:「男性時薪續贏女性」。《明報》A2版要聞上方是「27載主僕情,一繩勒斷:老菲傭成疑兇,不排除隱瞞意外」。男女故事,以此尤悲。危情是27載還是十日,感情如何起變?是怎樣的感情呢?患唐氏綜合症的少主現年52,承繼豐厚遺產唯魂斷大坑豪宅。下方是「地署:『港人港地』買家,須聲明非代人持有」。《東方日報》的A1要聞是「天頌苑貨尾,地台斜、水箱壞、磚空心、窗滲漏:房署焗人買爛樓」。《蘋果日報》的A1是「八鄉弒父傷母案:證物當垃圾」。血枕頭、血床褥、血筆記、血衣褲、垃圾站,圖文並茂。潦草起角的筆迹,寫上「非常令人沮喪」,還有兩隻花貓在凶宅流連亂竄,令人想到蒙頭黑布下是陳路遠失城失血的青森的臉。我城重複衍生的陳路遠。永劫回歸的倫常血案和血塘報章。《大公報》倒最俐落分明,A1是「立會辯特首參選條件,建制派發聲:愛國愛港,毋容置疑」。
在開車回校的路上,我反覆想到遺失的手指。那當然是USB手指,有個彷彿跟交通有密切連繫的名字:Universal Serial Bus,中譯萬用串列匯流排。是回港教書的第二年嗎?有同事跟我說,以後電腦檔可以很容易的帶回校。記得她在火車上拿出一方楕圓長條,說這是最新的產品。那時火車是「九廣鐵路」,仍未稱為「港鐵」/「香港鐵路」。我的記憶沒有鐵軌一樣長,連昨天課後如何失去手指也沒有印象。那是個關於張愛玲作品與改編的專題課,下課後助教給我手指,同一時間有位女生上前問問題。校工嬸嬸走進來清潔,六時多,日間的課剛完成,兼讀的學生又要到了。我跟嬸嬸打過招呼,便跟學生邊走邊說,手指一直在手上。到了潤昌堂門前,三四個女生站在微雨裏。我問她們是在等師姐嗎?有沒有傘子呢?她們笑著說是的,等師姐談導修大綱啊,沒有傘,但不打緊。撐開傘子的剎那,見到一個張迷學生就站在右邊。剎那間流光迴轉,教室裏的面孔重重疊疊。是兩年前的學生嗎,剛才還在聽同一個課。不是走過來連畢業照也拍過了嗎……還拿著張愛玲的書……是回來旁聽嗎我問,他說是的,現正在另一院校唸研究院。剛才女生問的,就是考研的事,你們正好談談啊。昨日以為自己沒有帶電話,一天不安寧,上車後竟在書包裏找到,實在喜出望外。但到底手指是在潤昌門前撐開傘子的一剎掉了,還是一直留在教室裏?
到校後諸事繁瑣,我竟又把手指忘了。今天的第二個電郵,是在9:50am寄出的,申請研究計劃的建議書,有些地方需要修改。然後跟辦公室同事商談系內助教協助教學問卷調查事宜。今年是雙軌年,同時有三年制和四年制兩批新生入學,一年級必修科的修讀人數增加了,加上中文系為全校的新生提供「大學中文」課程,幫忙主持問卷填寫環節的助教人力亦得相應增加。關於教學問卷,早陣子還有老師提到現在的學生罵不得,罵了問卷上便會生出情感或/和問題來。我回中大任教以後,一直跟問卷共存。十數年來數字起起伏伏,近年自家也是起伏顛簸,只道雲淡風輕。教學商品化討論多時,但課堂的電光石火依然魅幻。教學問卷,人手安排停當便好。最快樂是開會那天,住宿舍的助教主動建議讓走讀的同學先選擇工作時段,並樂意扛下八半和夜間的問卷工作。那個開會的下午大雨滂沱,但小小的會議室倒是熱鬧和不乏笑聲的。雙軌年共渡時艱,我們都期待四年制的日月新天。Double cohort曾令整個中大如臨大敵,從新學制課程編寫到校車和飯堂,無不備戰多時。慶幸是校園竟一直未如想像中擠迫,大家都呼吸自如。有次跟在崇基輔導處工作的大學同學在賓館午膳談天,都說校園那種尋常秩序和那些如星星閃現的黑板詩,令身處其中的人與有榮焉。
轉眼輔導課的時間到了。今年共有六個輔導學生,來了兩個,跟上星期不一樣的兩個。除了開學和吃團年飯的日子,他們都動如參商,搭配出各種可以撞擊出不同對話的組合。我笑著問,你們是約定的嗎?每次總有二至四個來,擔心我等不著人失望了。小伙子耿直儍憨,忙不迭說不是啊。旁邊的長髮女生微笑對著whatsapp報告其他組員的行蹤。大學生的世界,是由陽光和迷霧所組成的。他們的生活內容包括導修大綱設計、報告講稿、中期試筆記、dem beat和莊務、據說是因空調欠佳而讓人昏昏欲睡的教室、沉甸甸的大學通識課本、大學英文的功課、digital story裏自己的聲音和配圖、能驅動一切的程式、生活的匆忙和回顧、喜歡討論又欠缺勇氣的尷尬、宿舍的床、閒時凝望的家中的牆角、熬夜生出的病、補習和種種延伸閱讀和想像。從前學系要求老師每週紀錄同學的出席情況,大家煞有介事。這個學年紀錄取消了,老師倒也輕鬆。來了誰便跟誰談,一室滿座輪流說搶著談,人少便集中多談,有心情有興致可以深談,奇聞軼事都付笑談。不同的組合生出不同的互動,那天誰到誰不到都是緣。
下課後我終又記起了手指,連忙致電大學總機以轉駁保安組。接線先生的說話風格始終如一,那種口音、聲調、速度和風格,足以召喚種種本科回憶。他問明來意,便把電話先轉潤昌堂失物處,但嘟嘟的聲響寂寞延長、一直未有等到回話。看看鐘,下午一時半,是午膳時間了。我立刻再電總機,這次轉到保安組。接電話的女士聽到是下午六時USB,便用愉快明朗的聲線說,好,我幫你看看。待了一會她問,肯定是在潤昌堂不見的嗎?USB有,但沒有潤昌堂的。」我好生懊惱,突然想冒雨到潤昌堂走一趟。到了馮景禧樓樓下我想,不如開車。然後我開始搜索後座,昨午用的小說集、論文集和改編影碟仍在,翻來覆去沒看到手指夾在裏面,唯有死心。坐到司機位上,竟看到手指就在右邊的膠墊上!手指裏面其實沒甚麼,只有一些下載的論文電子檔。早陣子收到個有關魯迅全球在地化的研討會邀請函,對這個議題生出了興趣,也就請助教下載了相關的論文。縱然手指和資料沒甚麼不能重載的,但失而復得本身便是一種純粹的喜悅。
午飯後打點晚課的教材,然後打開手指把論文速讀一遍,再開始覆今天的電郵。人文學科研究所的助理寄來研討會籌備會的會議紀錄,研討會的主題是「流離與歸屬:二戰之後的台灣和香港文學」。我打開前幾天擬的研討會主題簡介,想著要不要加長一些。但現在各大專院校都在辦研討會,主題簡介寫得太細,難以徵集論文,還是原來的好。下一個電郵是今晚文學碩士講論會課學生來郵請假,說學校開會,抱歉未能上課。兼讀碩士生的有禮有擔待,總令人感覺溫暖。接下來是在大專院校任教副學士課程的舊生邀請擔任課程的校外評審。這些年,大專院校都在評審,校內要審、校外也要審。校外評審的邀請,這學年已接到三個。研究生在大專找到教席,學系與有榮焉,身為導師,遇事義不容辭。寄出電郵之前,我想到中大五十週年的文學院校慶徵文獎,順道請其幫忙鼓勵學生投稿。然後是同事詢問宋以朗的聯絡方法、同事請幫忙在課上宣傳一個學術講座。最後一個電郵是發給一位在學博士研究生的。她的畢業限期快要屆滿了,是怎麼回事呢……多年來大大小小的學期報告都寫過了,都是按論文的大綱寫過來的,是我們給予的鼓勵不夠嗎?我開始回想這些年,人飄浮著只覺如臨深淵,也實在不敢多想。
六時半的文學碩士講論會,有兩位同學報告。第一位的題目是「成長的啟悟旅程?——析黃谷柳《蝦球傳》」,第二位是「後設小說的模擬與實驗——論董啟章《名字的玫瑰》」,兩份報告談的都是香港文學。第一道題有趣的地方在於那個問號,同學說,那是後加的。莫非是想從成長和啓悟的角度分析《蝦球傳》,而終又發現那到底算不上一個成長之旅嗎?論文寫作就是這樣一件有興味的事情,它的起始是靈光閃念,下筆時永遠不能預知結果,當中種種推論和微調,本身就是一個發現的旅程。第二道題調動的概念頗多,有「後設」、「模擬」,還有「實驗」。是「後設小說」的「實驗」,還是「模擬」「後設小說」呢?文中討論的「重複」、「拼貼」和「敘事時間的分裂」跟「後設」有關嗎?同學都問。路總難行,人生本就是難,幸好大家都一心幫忙。回應報告、理出討論線索、再建議修訂的方向,三節課便過去了。趕上課的同學終於可以吃晚餐,校工嬸嬸也可以結束一天的工作。康本大樓的停車場環保先進,有人便有燈,有人才有燈。我總在車上整理書本時,遇到黑暗的來襲,只能慌忙伸手,尋覓車頂燈制那種實在的質感。
回到家裏,是十時半以後的事。小女孩已睡,睡了的孩子都寧靜純淨如天使。打開手冊,老師寫著「忘記帶中文圖書」,功課共有六樣,包括生詞練寫和閱讀報告。書包由小女孩自理,忘了帶甚麼,翌日便記緊拿回去,原沒有甚麼值得咆哮責罵的。在這煙霧迷濛的春天,許多事情都給忘掉了。自從小女孩的父親離世後,許多事情我都忘掉。我打開小女孩的生詞本子,八個生詞從右到左安好排著,每個都由稚氣的筆跡複寫——回家/脫鞋/見聞/安靜/享受/溫暖/依偎/港灣。那是怎樣的一篇小一課文,可以盛載這些如此溫柔又富觸感的詞語?是放學回家換校服分享一日的所見所聞嗎?就安靜的享受依偎的溫暖吧。是依偎臂彎擁在臂彎……還是港灣呢……噢真的是港灣。是深夜港灣嗎?還是今日天氣報告裏大白天也只3000米能見度的霧裏維港?今天只19至23度,遇風遇雲,相對濕度百分之九十,又濕又冷,越夜越冷,前面的都看不清。夜已在變幻,像鑽石燦爛,但也這麼冷。路已是有限,願腳步放慢,莫太早分散。因為一切快將消失去,去了未會返。我於是拿出藍色原子筆,在手冊上簽上名字。我喜歡在你的功課紀錄下簽名,你就是給寫手冊了我也不會變怪獸媽媽。能跟你連繫著,就是好,你要加油啊。關燈睡覺時,我仍記不起「深夜港灣」的原唱者是誰,只記得關淑怡的重唱令俗麗的都感覺出塵。然後我想,那八個生詞,將來可以在創作課上拿來讓學生演繹成一首詩,又或是一段故事內的內聚焦敘述。
〈20130321〉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何杏楓
Reviewed by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on
5月 26, 2013
Rat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