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  文化管理系一年級 陸彥名

  夜晚的中大搖著一山不願熟睡的人,微微的細雨使空氣潮溼翳悶。八時半有多,蛋黃色的燈很像迷路的夜月,邵逸夫堂正是燈火通明。隱約聽見禮堂內沸 騰的歡呼聲,是中大歌唱比賽決賽。橙色的詩沐浴在燈海中,墨水字在空靈中靜靜地呐喊著。人潮如驛,一角晶瑩隅看日夕,夜詩是老去的守護者。看著入神,心中 竟是一動。浪漫如斯,不計成本,在香港已越來越少,如何平衡文化和商業恐怕是現在和往後的纏繞。

  於本科摸索一年,還是覺得文化的出發點是本身的人文特質,而不是其經濟潛力。文化,不分高雅低俗,總有一些令它在人類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特質:令人反思生命中的各種命題,改變人類生活並使其思想進步,同時介入社會,彰顯其尖銳的影響力和不易動搖的堅持。古希臘學院把博雅教育列為必 修課,文學佔一席位;七八十年代,文化版乃長壽報紙欄目之一,多少人津津樂道。遠至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近至現在Beyond的搖滾音樂、惡搞次文化等 等。美國卡內基音樂廳行政及藝術總監克里夫‧基林森(Clive Gillinson)於今年的文化領袖論壇發表演講,提出四個經營文化事業的關鍵:最重要是理念和藝術品質,其次是教育和創新。其實,理念與藝術品質環環 相扣:一個對藝術的願景為團體的所有決定奠定基礎,而追求藝術品質上的卓越是一個長久的資產。沒有理念與藝術品質,難以吸引群眾參與和經濟支持。與其捨本 逐末專注在如何用市場學把文化發展成為一個經濟產業,不如想想如何做好一門藝術,使其真切的改變人心。文化本是純粹、發自內心的思考表達,為了金錢回報而 為的文化是危險的,這會使文化變成空洞的消費行業,韓國文化產業便是一例。「如果藝術真的是只是為了錢,那這就不是真正的藝術了。」想起中國當代藝術家岳 敏君這樣說過。

  文化藝術的長期經營和維繫終究需要資源去支持,但中小型文藝團體和工作者長期得不到足夠的資源,變相可能要討好觀眾犧牲藝術內 容。他們大多經香港藝術發展局申請資助,但往往資助金額和工作量不成正比,經營捉襟見肘,有時甚至要改變和減省藝術表達方式。在商業社會中,除了受政府資 助的大型藝團經營得較完善之外,其他中小型藝團要堅持理想就要不斷苦苦掙扎。這歸根究底反映管治者和社會對文化藝術的認識和重視,引申為對文化工作者根本 的尊重。面對著各國政府近年削減藝術撥款,維持經費的出路是與商業私人公司或富商合作。當中涉及很多在價值上的角力和妥協,例如文化工作者要跟隨贊助機構 的意願以配合其品牌,但文化藝術的精神可能就會因此犧牲。當某些意念和表達方式與贊助者的信念相左時,文化工作者便要在資助和藝術堅持之間取捨。在良好的 「文化—商業」合作中,商業團體是一個不干涉文化機構藝術決定的支持者。當然,文化機構和商業公司可以互補不足,如商業公司可以向文化機構講述營運有系統 有組織的方法,而文化機構可以讓商業人員增進文化知識,增加參與。我預見在實際情況中,「文化—商業」的角力會更複雜,做到平衡殊不容易,還需不斷努力摸 索和反思。

  導演盧鎮業在今年的藝發局頒獎禮上的得獎演講醍醐灌頂:這裡有很多把持資源的官員,有不懂藝術的行政人,還有馴良的藝術家。藝 術的特質是尖銳不馴,一旦馴良,藝術家就死去。誠然,藝文的特質和堅持,必要盡力捍衛。文化管理者不是機械的工作人員,他們要首先懂文化藝術,並在體制內 突破官僚,為藝術工作者爭取應得的資源,更要與藝文者一同捍衛藝文的底線。於「藝術家—行政者」的關係中,行政者補足藝文者不擅處理行政的弱點,他們亦應 能與藝文者交流藝文。最好的藝術行政者,於我來說,是一個幫忙處理行政工作的藝文者。   

  天雨時而綿密。山巒緘默不語,最熱鬧的人都躲進涼快的室中。黃黃的燈昇起一首溫暖的詩,是呼吸。想念新亞的粉筆字會否給溶掉, 如同那些如雷貫耳的形體和文字,在機器和時代之前。遙路本是陡然,同行者寥。他日航於黑夜糾纏的海上,如果能一起回來探望以前一起專心抄過的玻璃和黑板, 讀一首空靈的詩,澆溉我們疲憊的心靈,那該會很好。

  隨文附相片一幀:



攝於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晚上九時三十五分 於中大邵逸夫堂

〈渡〉  趙書(社會學碩士生)

風行水上,
水上漂滿時間黑色的名字。
我的船帆即將長出白髮。

踏水而來的風,
鼓開帆布羞澀的懷抱。
null
它們放蕩,驚動天地!
湛藍的眼睛裏沒有陰影
……

不要遺忘這永恆的纏綿!
就握住風,交換真言,讓
我的船帆不會長出白髮。
〈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  文化管理系一年級 陸彥名 〈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  文化管理系一年級 陸彥名 Reviewed by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on 7月 17, 2013 Rating: 5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