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  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 何碧琪

  霧雨中,我走在中國文化研究所外的紅磚路上。濕透了的紅磚格外深濃,襯托着殘落的白花洋蹄甲,特別惹人注目。抬頭時,眼前只見三數嬌黃花兒,原來那是黃鐘木的兒女,毋懼寂寥,綻放到最後一刻。此情此景,令人聯想往昔國勢衰敗之際,先賢們移居香港,在這彈丸之地成立各類教育機構,以保存國學文化的精髓及精神。當時中大人傑地靈,猶如蘭亭修禊的盛況:「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領,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然而,五十年,過去了。當初的理想,會否淡忘了?今天的使命,所為何事了?假如大學需要符合每年收支平衡而缺乏長遠發展計劃,假如大學教職員漸漸適應這種管理和行政模式,假如大學為了換取政府及商業資源出賣了靈魂、漸漸退化為一所官僚機構或是企業……。假如有再多的假如,大學能否保持建校之初的理想和雄心,保存獨有的精神及心目清明,提供改善甚至改革的辦法,為已病入膏肓的香港社會──家庭解體、離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貧富懸殊加劇、政改爭論不休、經濟發展失衡等問題,提出緩和及解決方案?中大過去因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幸運地走在國家進步的前方,浸淫於中西文化之中。在借鑑西方的學術、政治、經濟體制之後,中大能否站在中立、客觀的位置上,是其是,非其非,分析香港的文化特色、協助研究適合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及發展策略?

  五十年,過去了?過去十多年,先進的管理模式被引入了,人被視為成本一樣被左計右算,一言一行都被量化為知識轉移的數據記錄,甚至步向產業化、商品化。對於大學的世界排名,管理層視之愈重要,卻即之愈渺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由人組成,理應以建立人為本。為師者當盡其本份,以培育年輕人才為己任;在位者對社會栽培過自己成才,應常存感恩的心,擴闊胸懷,以奮鬥成果回饋社區、社會、甚至國家,在天地人之間,教人盡其才,育人以仁義,則近道矣。

  在中大,我呼吸過自由的空氣,浮游在書海中,散步於未圓湖畔,思索過生命。今日目睹社會上意見或利益迥異者之間相互攻伐,煮豆燃萁,束手無策。我這滄海一粟,在去而不返的時空裡,只好在霧雨中觀花興懷,或如王右軍所言,「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如覓得三數共鳴者,則幸甚矣。


成稿於2013年6月24日

〈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  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 何碧琪  〈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  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 何碧琪 Reviewed by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on 7月 04, 2013 Rating: 5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